員工日常電腦安全行為守則:企業最常忽略的 5 個習慣
在資訊安全的防護中,企業常投資在防火牆、防毒軟體、伺服器加固,但實際上,最容易成為漏洞的往往不是設備,而是「人」。
員工日常電腦使用中的小習慣,經常是駭客攻擊的最佳切入點。
政府或廣告宣導常告訴大家「不要亂點連結」「不要下載不明檔案」,但這些提醒過於籠統,真正能落實到企業內部的,應該是 具體可執行的行為準則。
以下整理出 企業最常忽略的 5 個細節,幫助中小企業與大型組織有效降低人為風險。
1. 不只是「不要亂點」,而是「如何判斷能不能點」
在商務往來中,郵件附件與連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關鍵不在於禁止點擊,而在於學會判斷:
-
檢查寄件人信箱:是否為熟悉的網域?是否拼字有異?
-
滑鼠移到連結上:先看實際 URL 是否為可疑或拼錯字的品牌網址。
-
附件處理方式:先下載並用公司防毒或 EDR 掃描,再決定是否開啟。
2. 電腦閒置時必須鎖定
午休、會議或短暫離開座位時,若沒有鎖定電腦,任何人都可能在幾分鐘內取走文件或郵件內容。
-
快速鎖定快捷鍵:
-
Windows →
Win + L
-
macOS →
Control + Command + Q
-
-
IT 部門建議:統一設定「自動鎖屏 5 分鐘」,避免人為疏忽。
3. 密碼管理不是 Excel 或便利貼
複雜密碼政策若缺乏配套,員工往往會將密碼存在 Excel,甚至寫在紙條上貼在螢幕旁。這等於直接將大門敞開。
-
解決方案:推廣使用密碼管理工具(如 1Password、Bitwarden、LastPass)。
-
企業作法:公司可提供授權帳號,統一安全管理。
4. 更新不只限於 Windows / Office
許多攻擊並非來自系統漏洞,而是來自第三方應用程式:
-
常見目標 → Zoom、Teams、瀏覽器外掛、PDF Reader。
-
員工習慣 → 不要長期點「稍後再說」。
-
IT 策略 → 部署集中管理或自動更新機制,確保漏洞及時修補。
5. USB 與外接設備的風險
許多中小企業仍習慣用 USB 傳輸檔案,但這正是惡意程式潛伏的管道。
-
原則:未經授權的外接裝置不得隨意使用。
-
技術方法:利用 EDR / MDM 工具限制 USB 權限。
-
教育提醒:強調「只是傳檔案」也可能帶來惡意程式。
結語:具體行為比口號更重要
資安宣導若只是停留在「小心駭客」「不要亂點」這種模糊訊息,員工不會真的改變行為。
真正有效的方式,是 具體指出常見錯誤,並提供 立即可行的解決方法,再搭配企業的 IT 政策與工具,才能真正降低風險。
企業資安,不只是技術防護,更是「人」的習慣養成。
從今天開始,把這五個行為守則落實在日常,才算是真正的第一道防線。